查看原文
其他

心梗就像“稻田缺水”,恢复供水有这3种方法!

妮娜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2021-07-10


「心梗」离我们有多远?能不能预防?



心梗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在本月召开的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0)的健康心动科普讲堂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戴宇翔教授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罗心平教授、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樊民教授共同进行了关于心梗的全面科普。

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心梗预防、治疗的干货知识,还分享了不少自己的临床心得,甚至还有“时间就是心肌”“偶尔缺血,心肌细胞就有了抗缺血的能力”等金句,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看看大咖们都科普了哪些内容吧!

1
心梗,其实就是“稻田缺水了”

罗心平教授用“稻田”举例,生动地拆解了心梗的定义:


罗心平教授:心肌就好比我们种的一块稻田,而心脏供血就是我们引入稻田中的水。而心梗就是突然有一天稻田的供水断了,所以稻谷就会逐渐死亡。


在实际情况下,心肌细胞的死亡与心肌缺血的时间成正比,罗心平教授表示,一般而言,心肌缺血超过20分钟就会开始坏死,超过120分钟后,心肌细胞大部分都已经坏死,因此在从患者发生胸痛开始2小时内,要尽早恢复心肌细胞的血供。的最重要手段,120分钟时心梗抢救的“黄金窗口”。

那么如何尽快开通患者的血管,使心肌恢复血供呢?

罗心平教授表示,目前开通血管恢复心肌血供的方法主要有3种——

  • 药物松解血管;

  • 支架置入保证血流;

  • 急诊开胸搭桥。


药物松解主要适用于血管堵塞情况不严重但是合并有冠脉痉挛的患者,急诊开胸搭桥一般适用于无法进行支架置入的患者,而介入治疗——也就是支架置入,是目前最有效的开通血管的方法。

2
时间就是心肌!
心梗如何预防和尽早发现?

樊民教授强调:时间就是心肌!——血供越早恢复,心梗患者的心肌死亡存活下来的就越多,患者预后也越好。


樊民教授:预防心梗的发生应该走在识别心梗之前,而管理好心梗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心梗的最好方法。

樊民教授表示,绝大多数心梗都是因为动脉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胆固醇指标偏高、和脾气急躁等。而“三高”+吸烟是能够通过生活方式来实现管理的。

樊民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人,可能会发生动脉硬化,但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和医生的帮助,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并且避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吸烟,就能有效预防心梗的发生。

那么如果心梗已经发生了,我们要怎样早期识别,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呢?

樊民教授详细解释了心梗的典型临床表现。他表示,心梗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疼痛——主要集中在前胸,往往伴有肩膀和后背的放射性疼痛,持续时间比一般心绞痛更长,且性质更为严重;还可能伴有更多濒死的症状,如冷汗、恶心、晕厥等。

同时樊民教授也提示了更多心梗的非典型症状——单纯的消化道症状、仅有肩背疼痛,胸前不痛等。对于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应该警惕这些不明显的临床表现。

罗心平教授指出,在发病早期识别心梗是完全可能的。

  • 对于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普通人,首先要做的是熟悉自己的心梗危险因素,如果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心脏B超可以帮助判断有血管中是否有斑块,CT能够看出血管堵塞情况。


  • 只要出现类似症状或时常感到胸闷胸痛,应第一时间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电图检查,避免漏诊,急诊的心肌酶检测也能尽早识别心肌的损伤情况。


3
如果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应该怎么办?

在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后,戴宇翔教授提出了一个基层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偏远地区没有条件在2小时内进行支架的患者,应该如何完成血管开通。”

樊民教授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静脉溶栓。


樊民教授:当患者无法在两小时内到达具有支架置入技术的医院时,医生依然要尽快进行就救治,在胸痛发生后3小时内进行溶栓,能够和支架达到相似的效果。

因此对于广大的基层医院来说,收治急性心梗的患者之后,如果最近的具有支架技术的大医院在2小时车程之外、患者符合溶栓的基本条件的,可先行溶栓治疗,未患者争取时间,再送至具有支架置入能力的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那么患者在遭遇心梗时,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方法进行急救呢?樊民教授介绍了3个步骤:

  • 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向专业医疗机构求救;尽可能采取自己舒服的方式,等待120到来。

  • 如果家中常备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可以加服一次的剂量。

  • 如果家中有血压计,可以在测量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进行暂时急救。


樊民教授强调,患者发生心梗后应避免自行前往医院,应该等候120救护车——因为120所配备的医护人员有着专业的急救知识,能够应对在送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

4
平时缺点血,心肌细胞就有了抗缺血的能力?


既然是科普讲堂,那么患者提问环节就必不可少。其中一个患者提问非常有意义——
“心肌缺血最终结果是不是一定会导致心梗或者心衰?有症状的心肌缺血是不是发作次数越少就代表病情控制越好?会不会那天就心衰或者心梗了?”

罗心平教授针对提问中的三个内容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罗心平教授:心肌缺血不一定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缺血的时间长达到20分钟以上心肌细胞才会开始死亡。
患者的症状和发作频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一部分患者同感不明显或者合并有神经病变,明明发生了心梗,但他自身并没有感觉,所以病人自觉症状的轻重和发作频率不能作为评估疾病严重性的指标。必须用体检心肌酶、CT和B超结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另外,经常发生短时间心肌缺血的患者,侧枝循环往往较好,心肌细胞对缺血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在面对缺血时,这些心肌细胞活下来的机会就更大。

-总结-

急性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急性心梗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了解心梗的特点、治疗方法、急救策略可以让具有心梗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早得到救治,也能帮助身边更多人。



99%的读者都看了↓↓↓


心脏支架是被美国淘汰的技术?装了支架就是废人?专家组团开锤!

被误诊的“教科书级”病例,最终患者死亡……

年轻人多次丧失意识,心内科医生靠一张心电图找出真相……| 深度解析

3种常用抢救药物的误区,心内科医生注意了!

每天两杯奶茶“续命”,女孩喝进了ICU……

☑ 这样测量血压最准确!

想找文章?点击下方输入关键字就可以啦↓↓↓↓




专家简介


罗心平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诊断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编《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手册》;《实用心律失常诊疗手册》;《内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863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2项;上海市卫生局基金2项。第一导师带教研究生29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生19人。在国内外各级期刊发表180余篇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篇。临床专长:心脏病介入治疗,特别是难治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治疗(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晕厥、心慌心悸等)、起搏器治疗、以及冠心病支架手术。
门诊时间:华山医院总部,五楼心内科专家门诊(周二、周五上午);七楼心内科特需门诊(周四下午)。


专家简介



戴宇翔教授
戴宇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学组秘书兼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信息化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学分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心脏介入培训导师、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高尿酸与痛风专家委员会常委、亚太痛风联盟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世界华人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
2009年至2011年于日本顺天堂大学循环器内科进修学习,目前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等等,并对遗传性心脏病及缺血性心肌病血管新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复旦大学青年骨干科研基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十五”课题、973课题、863课题、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重大课题以及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先后于JACC intervention、JMCC、IJC等期刊发表30余篇文章,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审核专家:罗心平教授、戴宇翔教授
本文作者:妮娜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看过,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